2009年6月21日

Die Welle 惡魔教室

 

 


px_fwde5106366901
好久沒有聽到德文,有一種很爽的感覺!
雖然只能聽得懂單字但是聊勝於無嘛!笑。



這部電影是由真實故事所改編;剛好跟我最近看的《微國家》好像有一點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就帶回家看了。

《微國家》是在探討建立一個國家的可能性,而《惡魔教室》((其實我覺得翻這樣真的太奇怪了,依照片名是浪潮才對,whatever))則是一個小小的實驗:實驗獨裁政權是否在現今的民主國家裡面還得以實現?

去姑狗到的劇情大鋼是這樣描述的:

 


改編自Morton Rhue的小說,發生在加州某所高中的真實故事。
Rainer Wenger是一名教歷史的高中老師,臨危受命要幫助學生完成一個極權政治的研究計畫。但是學生們過於自滿與傲慢,覺得當年的法西斯極權統治根本是狗屁。為了要說服這些自大的學生,Rainer決定做一個非正式的實驗,由他來扮演極權頭頭的角色,學生們必需服從他的命令、在回答問題前必需得到老師許可、穿制服上學等。一開始實驗進行的很順利,學生們對極權政府的運作越來越感興趣,甚至還出現了團體的口號及標誌。但是隨著學生們的投入與團體的力量,實驗卻漸漸失控了…


OK。
我對於希特勒式的獨裁政權一直有一種,恩,很好奇的感覺;我一直懷疑是否真的那麼容易煽動。政治學我也上過,什麼民主政治、極權政治、民族政治等我都清楚,但是,究竟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概念以及實現出來我真的一點都無法理解。

而《惡魔教室》就建立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之下。對自己自信滿滿的學生,覺得這絕對不會發生在民主又自由的],Herr Wenger 慢慢的循序漸進的讓學生們體驗究竟什麼是法西斯政權;剛開始只是強調禮貌以及尊重:上課的時後需要想要說話需要舉手、發言要起立、對我們來說這算是很稀鬆平常的體驗((不要告訴我現在學校不是這樣啊)),因為我們從小就是這樣被教導的。

之後的制服、踏步,

也逐漸的和以往的生活經驗重疊。
然而,這對於從小沒有習慣穿制服上學的阿督仔學生來說是很奇妙的體驗。台灣學生大概是因為已經過於習慣被穿制服被壓抑住,所以總是會有想要標新立異的心思出現,一有機會展現自己的獨特時完全不留餘力,像是裙子一定要比較短啊、制服一定要改得比較合身諸如此類。

相比之下,和從小就開始習慣自己是獨特的阿督仔小孩不同,不知道是不是少了這個“大家都是一樣的”的關係,他們開始對“Welle”有了歸屬以及認同;從剛開始的好玩以及興奮延展到了生活的周遭,你不是Welle的人,我們不歡迎你。

當卡蘿沒有依照規定穿著白色襯衫進到班級時,大家似乎都對他視而不見,課堂的討論她也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白襯衫開始變成了標示以及一種力量的展現,Welle的人就越來越多越來越多;不管加入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最終都是被同化成了相同的一群人。

在電影中你的確是會感受到法西斯主義在某些地方的確會是比以個人為主體的美好;
原本沒有交集的同學因為我們都是Welle,所以會互相幫忙彼此扶助;缺乏自信的同學也因為有機會可以幫到團體而振奮;你不再是一個人,所有的人跟你同進退,大家的成就就是你的成就,你的奉獻就是大家的奉獻。團結的力量我們都曉得很強大,但是多強大?強大到擁有控制這股力量的權力過於甜美到很難放下。

然而這種狂熱卻容易引觸危險。
很簡單的就劃分了你是、你不是。
不僅僅是學生的熱情容易點燃,只是在生活之中我們面臨到太多的讓人失望的事情,好不容易有了認同,有了大家庭,有了我知道跟我同一個組織的人會挺我────誰可以就這樣說放就放的?

所以,最後那一張張學生的臉龐很難忘;似乎連哭泣都失去了力氣。





《惡魔教室》好看的地方就在於他的故事結構不大,小小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會不知不覺得跟片中的學生一樣開始投入難以自拔。

沒有留言: